首页
Home
两会概况
Nav
新闻动态
Nav
圣堂风采
Nav
社会服务
Nav
信仰教义
Nav
牧养合集
Nav
宗教法规
Nav
两会简介
人员组成
规章制度
搜索
北京市基督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北 京 市 基 督 教 教 务 委 员 会
教堂直播
/ Local churchs LIVE
视频合集
/ VEDIO
音频合集
/ AUDIO
崇文门堂
缸瓦市堂
缸瓦市教堂现有信徒5000多人。每个主日有四次礼拜。还有同工马美真牧师,张书强牧师,张锦星副牧师,刘新元传道。此外每周日下午还有一次的朝语敬拜。1996年,为缓解聚会压力,在主堂的南侧扩建了副堂。2008年,在主堂北侧扩建了又一个小堂和教会办公室。2009年初,西四家具店拆迁,古老的缸瓦市教堂建筑终于露出街面。 这座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Missionary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会。 1861年10月,伦敦会的雒魏林(WilliamLockhart1811-1896),在北京东城租用英国公使馆的房产开创医疗事工。这就是协和医院的前身。 1863年伦敦会派艾约瑟(JosephEdkins1823-1905)来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负责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设立传教机构,这就是缸瓦市教会的起源。 1864年3月28日,英国伦敦会27岁的医学博士杜德珍(JohnDudgeon 1837-1901)辗转上海到达北京,在行医的同时传教。杜德珍博士同时也对中国现代医学、摄影等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 1903年3月16日,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奎瑶手中购地而建堂,当时教堂分南北两院,南院占地1.93亩,房32间半,有小礼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师住宅;北院3.32亩,房54间半,有大礼拜堂一座。 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主堂),实行自立自养,并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在教堂南院开办仁济医院;北院为铭贤小学。形成教堂、医院、学校为一体的格局。 1919-1928年,缸瓦市堂工作由宝乐山先生负责。 1929-1949年,缸瓦市堂由石云浦牧师主持工作。 1950-1958年,由吕仲岩牧师继任工作。1951年,向政府登记时,有工作人员4人,义工11人,信徒120人。 1958年,北京市西城区属于各宗派的其他基督教堂全部被关闭,信徒都被合并到缸瓦市教堂,称缸瓦市堂为西堂。此期间由刘仲和牧师负责工作。 1980年7月18日恢复礼拜,祁廷铎牧师任主任牧师,后调任北京燕京神学院为副院长。 1986年-1993年,杨毓东牧师为主任牧师。 1993年-2002年,于新粒牧师为主任牧师。 2002年至今,杜凤英牧师为主任牧师。 地址:西城区西四南大街57号
朝阳堂
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入落实,为满足广大信徒教会活动的需要,经市政府批准于2003年12月18日在朝阳区新建一座基督教堂。由北京市建工集团施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下,2005年9月12日教堂建成,并交于北京基督教两会使用,基督教两会对新堂进行了装修。2005年12月11日举行感恩礼拜,12月16日献堂,开始正式使用。朝阳堂目前有青年团契,主日学,诗班,同声传译组,义工组,编辑组等事工。每个团契都各司其职,给整个教堂的发展带来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信徒生活,提高了事奉者的属灵生命。 青年聚会时间是每周日下午1点半至3点,青年团契由一些爱主愿意委身基督的年轻信徒组成,这里经常会举行一些适合年轻人的各种聚会。每当传统的节日时(如春节和中秋节)。青年团契是他们活动的中心,也是他们温馨可爱的家。 朝阳堂主日学是为了方便信徒能够安心听道而设立的。藉此以圣经故事、唱歌、跳舞,丰富孩子们的主日生活,传递上帝对他们的爱,逐步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孩子们在灵魂体均衡发展。 诗班的主要事工是配合教会完成主日崇拜、复活节和圣诞节等大型活动。藉着赞美将基督的福音广传,同时诗班也参与教堂内举行的婚礼和丧礼。诗班制定了每月一次的灵修计划,从而使大家能够彼此以爱相系,互相帮助,共同建立美好的肢体关系。 同声翻译组主要承担主日崇拜的翻译工作,因为朝阳堂地处外国人密集的地段,每次聚会都有不少的国外弟兄姐妹参加,但因着语言的不同,使他们的信仰得不到及时的供应。通过同声翻译,使国外弟兄姐妹和我们一同享受神恩,共同赞美敬拜上帝。 义工组主要负责主日聚会接待服事信徒的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的安全保卫工作。他们都是一些信仰纯正、有较长的信主经历、爱国爱教、爱主爱人的信徒,他们愿意委身基督,服侍众信徒。 朝阳堂编辑组成立于2005年。文字组主要负责每周出版一期《禾场》的内部单张。每年出版一册朝阳堂全年的《朝阳禾场证道集》。同时负责制作《禾场》网页并接受和发送电子邮件。 此外,2007年12月朝阳堂网站正式开通、上线。网站内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经文讲章、英语学习,以及每周主日程序和报告事项等。 朝阳堂每堂聚会人数有3000多人,该堂有专职牧师、传道共7位。主任牧师于新粒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会长。教牧人员主要工作是主日证道,带领家庭聚会点和事务性工作以及探访、接待、牧养信徒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东风南路60号
海淀堂
海淀教堂位于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海淀高新区中关村西区。是该区著名的科技、文化、商业三大广场重要组成部分。教堂总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西临北京著称名的海淀图书城,北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造型上,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围合而成,寓意挪亚方舟,又象征教会的合一,同时,也让人联想为一卷打开的圣经。教堂的钟楼高48米,顶层安置三座铜钟,伴着声声钟响,海淀教会众弟兄姊妹的迈向迦南之路。 地址:北京海淀区彩和坊路9号
崇文门堂
缸瓦市堂
缸瓦市教堂现有信徒5000多人。每个主日有四次礼拜。还有同工马美真牧师,张书强牧师,张锦星副牧师,刘新元传道。此外每周日下午还有一次的朝语敬拜。1996年,为缓解聚会压力,在主堂的南侧扩建了副堂。2008年,在主堂北侧扩建了又一个小堂和教会办公室。2009年初,西四家具店拆迁,古老的缸瓦市教堂建筑终于露出街面。 这座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Missionary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会。 1861年10月,伦敦会的雒魏林(WilliamLockhart1811-1896),在北京东城租用英国公使馆的房产开创医疗事工。这就是协和医院的前身。 1863年伦敦会派艾约瑟(JosephEdkins1823-1905)来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负责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设立传教机构,这就是缸瓦市教会的起源。 1864年3月28日,英国伦敦会27岁的医学博士杜德珍(JohnDudgeon 1837-1901)辗转上海到达北京,在行医的同时传教。杜德珍博士同时也对中国现代医学、摄影等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 1903年3月16日,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奎瑶手中购地而建堂,当时教堂分南北两院,南院占地1.93亩,房32间半,有小礼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师住宅;北院3.32亩,房54间半,有大礼拜堂一座。 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主堂),实行自立自养,并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在教堂南院开办仁济医院;北院为铭贤小学。形成教堂、医院、学校为一体的格局。 1919-1928年,缸瓦市堂工作由宝乐山先生负责。 1929-1949年,缸瓦市堂由石云浦牧师主持工作。 1950-1958年,由吕仲岩牧师继任工作。1951年,向政府登记时,有工作人员4人,义工11人,信徒120人。 1958年,北京市西城区属于各宗派的其他基督教堂全部被关闭,信徒都被合并到缸瓦市教堂,称缸瓦市堂为西堂。此期间由刘仲和牧师负责工作。 1980年7月18日恢复礼拜,祁廷铎牧师任主任牧师,后调任北京燕京神学院为副院长。 1986年-1993年,杨毓东牧师为主任牧师。 1993年-2002年,于新粒牧师为主任牧师。 2002年至今,杜凤英牧师为主任牧师。 地址:西城区西四南大街57号
朝阳堂
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入落实,为满足广大信徒教会活动的需要,经市政府批准于2003年12月18日在朝阳区新建一座基督教堂。由北京市建工集团施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下,2005年9月12日教堂建成,并交于北京基督教两会使用,基督教两会对新堂进行了装修。2005年12月11日举行感恩礼拜,12月16日献堂,开始正式使用。朝阳堂目前有青年团契,主日学,诗班,同声传译组,义工组,编辑组等事工。每个团契都各司其职,给整个教堂的发展带来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信徒生活,提高了事奉者的属灵生命。 青年聚会时间是每周日下午1点半至3点,青年团契由一些爱主愿意委身基督的年轻信徒组成,这里经常会举行一些适合年轻人的各种聚会。每当传统的节日时(如春节和中秋节)。青年团契是他们活动的中心,也是他们温馨可爱的家。 朝阳堂主日学是为了方便信徒能够安心听道而设立的。藉此以圣经故事、唱歌、跳舞,丰富孩子们的主日生活,传递上帝对他们的爱,逐步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孩子们在灵魂体均衡发展。 诗班的主要事工是配合教会完成主日崇拜、复活节和圣诞节等大型活动。藉着赞美将基督的福音广传,同时诗班也参与教堂内举行的婚礼和丧礼。诗班制定了每月一次的灵修计划,从而使大家能够彼此以爱相系,互相帮助,共同建立美好的肢体关系。 同声翻译组主要承担主日崇拜的翻译工作,因为朝阳堂地处外国人密集的地段,每次聚会都有不少的国外弟兄姐妹参加,但因着语言的不同,使他们的信仰得不到及时的供应。通过同声翻译,使国外弟兄姐妹和我们一同享受神恩,共同赞美敬拜上帝。 义工组主要负责主日聚会接待服事信徒的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的安全保卫工作。他们都是一些信仰纯正、有较长的信主经历、爱国爱教、爱主爱人的信徒,他们愿意委身基督,服侍众信徒。 朝阳堂编辑组成立于2005年。文字组主要负责每周出版一期《禾场》的内部单张。每年出版一册朝阳堂全年的《朝阳禾场证道集》。同时负责制作《禾场》网页并接受和发送电子邮件。 此外,2007年12月朝阳堂网站正式开通、上线。网站内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经文讲章、英语学习,以及每周主日程序和报告事项等。 朝阳堂每堂聚会人数有3000多人,该堂有专职牧师、传道共7位。主任牧师于新粒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会长。教牧人员主要工作是主日证道,带领家庭聚会点和事务性工作以及探访、接待、牧养信徒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东风南路60号
海淀堂
海淀教堂位于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海淀高新区中关村西区。是该区著名的科技、文化、商业三大广场重要组成部分。教堂总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西临北京著称名的海淀图书城,北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造型上,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围合而成,寓意挪亚方舟,又象征教会的合一,同时,也让人联想为一卷打开的圣经。教堂的钟楼高48米,顶层安置三座铜钟,伴着声声钟响,海淀教会众弟兄姊妹的迈向迦南之路。 地址:北京海淀区彩和坊路9号
崇文门堂
缸瓦市堂
缸瓦市教堂现有信徒5000多人。每个主日有四次礼拜。还有同工马美真牧师,张书强牧师,张锦星副牧师,刘新元传道。此外每周日下午还有一次的朝语敬拜。1996年,为缓解聚会压力,在主堂的南侧扩建了副堂。2008年,在主堂北侧扩建了又一个小堂和教会办公室。2009年初,西四家具店拆迁,古老的缸瓦市教堂建筑终于露出街面。 这座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Missionary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会。 1861年10月,伦敦会的雒魏林(WilliamLockhart1811-1896),在北京东城租用英国公使馆的房产开创医疗事工。这就是协和医院的前身。 1863年伦敦会派艾约瑟(JosephEdkins1823-1905)来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负责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设立传教机构,这就是缸瓦市教会的起源。 1864年3月28日,英国伦敦会27岁的医学博士杜德珍(JohnDudgeon 1837-1901)辗转上海到达北京,在行医的同时传教。杜德珍博士同时也对中国现代医学、摄影等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 1903年3月16日,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奎瑶手中购地而建堂,当时教堂分南北两院,南院占地1.93亩,房32间半,有小礼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师住宅;北院3.32亩,房54间半,有大礼拜堂一座。 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主堂),实行自立自养,并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在教堂南院开办仁济医院;北院为铭贤小学。形成教堂、医院、学校为一体的格局。 1919-1928年,缸瓦市堂工作由宝乐山先生负责。 1929-1949年,缸瓦市堂由石云浦牧师主持工作。 1950-1958年,由吕仲岩牧师继任工作。1951年,向政府登记时,有工作人员4人,义工11人,信徒120人。 1958年,北京市西城区属于各宗派的其他基督教堂全部被关闭,信徒都被合并到缸瓦市教堂,称缸瓦市堂为西堂。此期间由刘仲和牧师负责工作。 1980年7月18日恢复礼拜,祁廷铎牧师任主任牧师,后调任北京燕京神学院为副院长。 1986年-1993年,杨毓东牧师为主任牧师。 1993年-2002年,于新粒牧师为主任牧师。 2002年至今,杜凤英牧师为主任牧师。 地址:西城区西四南大街57号
朝阳堂
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入落实,为满足广大信徒教会活动的需要,经市政府批准于2003年12月18日在朝阳区新建一座基督教堂。由北京市建工集团施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下,2005年9月12日教堂建成,并交于北京基督教两会使用,基督教两会对新堂进行了装修。2005年12月11日举行感恩礼拜,12月16日献堂,开始正式使用。朝阳堂目前有青年团契,主日学,诗班,同声传译组,义工组,编辑组等事工。每个团契都各司其职,给整个教堂的发展带来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信徒生活,提高了事奉者的属灵生命。 青年聚会时间是每周日下午1点半至3点,青年团契由一些爱主愿意委身基督的年轻信徒组成,这里经常会举行一些适合年轻人的各种聚会。每当传统的节日时(如春节和中秋节)。青年团契是他们活动的中心,也是他们温馨可爱的家。 朝阳堂主日学是为了方便信徒能够安心听道而设立的。藉此以圣经故事、唱歌、跳舞,丰富孩子们的主日生活,传递上帝对他们的爱,逐步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孩子们在灵魂体均衡发展。 诗班的主要事工是配合教会完成主日崇拜、复活节和圣诞节等大型活动。藉着赞美将基督的福音广传,同时诗班也参与教堂内举行的婚礼和丧礼。诗班制定了每月一次的灵修计划,从而使大家能够彼此以爱相系,互相帮助,共同建立美好的肢体关系。 同声翻译组主要承担主日崇拜的翻译工作,因为朝阳堂地处外国人密集的地段,每次聚会都有不少的国外弟兄姐妹参加,但因着语言的不同,使他们的信仰得不到及时的供应。通过同声翻译,使国外弟兄姐妹和我们一同享受神恩,共同赞美敬拜上帝。 义工组主要负责主日聚会接待服事信徒的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的安全保卫工作。他们都是一些信仰纯正、有较长的信主经历、爱国爱教、爱主爱人的信徒,他们愿意委身基督,服侍众信徒。 朝阳堂编辑组成立于2005年。文字组主要负责每周出版一期《禾场》的内部单张。每年出版一册朝阳堂全年的《朝阳禾场证道集》。同时负责制作《禾场》网页并接受和发送电子邮件。 此外,2007年12月朝阳堂网站正式开通、上线。网站内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经文讲章、英语学习,以及每周主日程序和报告事项等。 朝阳堂每堂聚会人数有3000多人,该堂有专职牧师、传道共7位。主任牧师于新粒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会长。教牧人员主要工作是主日证道,带领家庭聚会点和事务性工作以及探访、接待、牧养信徒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东风南路60号
海淀堂
海淀教堂位于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海淀高新区中关村西区。是该区著名的科技、文化、商业三大广场重要组成部分。教堂总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西临北京著称名的海淀图书城,北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造型上,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围合而成,寓意挪亚方舟,又象征教会的合一,同时,也让人联想为一卷打开的圣经。教堂的钟楼高48米,顶层安置三座铜钟,伴着声声钟响,海淀教会众弟兄姊妹的迈向迦南之路。 地址:北京海淀区彩和坊路9号
崇文门堂
缸瓦市堂
缸瓦市教堂现有信徒5000多人。每个主日有四次礼拜。还有同工马美真牧师,张书强牧师,张锦星副牧师,刘新元传道。此外每周日下午还有一次的朝语敬拜。1996年,为缓解聚会压力,在主堂的南侧扩建了副堂。2008年,在主堂北侧扩建了又一个小堂和教会办公室。2009年初,西四家具店拆迁,古老的缸瓦市教堂建筑终于露出街面。 这座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Missionary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会。 1861年10月,伦敦会的雒魏林(WilliamLockhart1811-1896),在北京东城租用英国公使馆的房产开创医疗事工。这就是协和医院的前身。 1863年伦敦会派艾约瑟(JosephEdkins1823-1905)来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负责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设立传教机构,这就是缸瓦市教会的起源。 1864年3月28日,英国伦敦会27岁的医学博士杜德珍(JohnDudgeon 1837-1901)辗转上海到达北京,在行医的同时传教。杜德珍博士同时也对中国现代医学、摄影等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 1903年3月16日,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奎瑶手中购地而建堂,当时教堂分南北两院,南院占地1.93亩,房32间半,有小礼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师住宅;北院3.32亩,房54间半,有大礼拜堂一座。 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主堂),实行自立自养,并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在教堂南院开办仁济医院;北院为铭贤小学。形成教堂、医院、学校为一体的格局。 1919-1928年,缸瓦市堂工作由宝乐山先生负责。 1929-1949年,缸瓦市堂由石云浦牧师主持工作。 1950-1958年,由吕仲岩牧师继任工作。1951年,向政府登记时,有工作人员4人,义工11人,信徒120人。 1958年,北京市西城区属于各宗派的其他基督教堂全部被关闭,信徒都被合并到缸瓦市教堂,称缸瓦市堂为西堂。此期间由刘仲和牧师负责工作。 1980年7月18日恢复礼拜,祁廷铎牧师任主任牧师,后调任北京燕京神学院为副院长。 1986年-1993年,杨毓东牧师为主任牧师。 1993年-2002年,于新粒牧师为主任牧师。 2002年至今,杜凤英牧师为主任牧师。 地址:西城区西四南大街57号
朝阳堂
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入落实,为满足广大信徒教会活动的需要,经市政府批准于2003年12月18日在朝阳区新建一座基督教堂。由北京市建工集团施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下,2005年9月12日教堂建成,并交于北京基督教两会使用,基督教两会对新堂进行了装修。2005年12月11日举行感恩礼拜,12月16日献堂,开始正式使用。朝阳堂目前有青年团契,主日学,诗班,同声传译组,义工组,编辑组等事工。每个团契都各司其职,给整个教堂的发展带来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信徒生活,提高了事奉者的属灵生命。 青年聚会时间是每周日下午1点半至3点,青年团契由一些爱主愿意委身基督的年轻信徒组成,这里经常会举行一些适合年轻人的各种聚会。每当传统的节日时(如春节和中秋节)。青年团契是他们活动的中心,也是他们温馨可爱的家。 朝阳堂主日学是为了方便信徒能够安心听道而设立的。藉此以圣经故事、唱歌、跳舞,丰富孩子们的主日生活,传递上帝对他们的爱,逐步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孩子们在灵魂体均衡发展。 诗班的主要事工是配合教会完成主日崇拜、复活节和圣诞节等大型活动。藉着赞美将基督的福音广传,同时诗班也参与教堂内举行的婚礼和丧礼。诗班制定了每月一次的灵修计划,从而使大家能够彼此以爱相系,互相帮助,共同建立美好的肢体关系。 同声翻译组主要承担主日崇拜的翻译工作,因为朝阳堂地处外国人密集的地段,每次聚会都有不少的国外弟兄姐妹参加,但因着语言的不同,使他们的信仰得不到及时的供应。通过同声翻译,使国外弟兄姐妹和我们一同享受神恩,共同赞美敬拜上帝。 义工组主要负责主日聚会接待服事信徒的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的安全保卫工作。他们都是一些信仰纯正、有较长的信主经历、爱国爱教、爱主爱人的信徒,他们愿意委身基督,服侍众信徒。 朝阳堂编辑组成立于2005年。文字组主要负责每周出版一期《禾场》的内部单张。每年出版一册朝阳堂全年的《朝阳禾场证道集》。同时负责制作《禾场》网页并接受和发送电子邮件。 此外,2007年12月朝阳堂网站正式开通、上线。网站内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经文讲章、英语学习,以及每周主日程序和报告事项等。 朝阳堂每堂聚会人数有3000多人,该堂有专职牧师、传道共7位。主任牧师于新粒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会长。教牧人员主要工作是主日证道,带领家庭聚会点和事务性工作以及探访、接待、牧养信徒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东风南路60号
海淀堂
海淀教堂位于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海淀高新区中关村西区。是该区著名的科技、文化、商业三大广场重要组成部分。教堂总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西临北京著称名的海淀图书城,北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造型上,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围合而成,寓意挪亚方舟,又象征教会的合一,同时,也让人联想为一卷打开的圣经。教堂的钟楼高48米,顶层安置三座铜钟,伴着声声钟响,海淀教会众弟兄姊妹的迈向迦南之路。 地址:北京海淀区彩和坊路9号